2025
01/07
过了腊八
就是年
●●●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”腊八 ,是农历年收尾的尾声,也是新春开始的序曲。东京风俗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,不仅暖身更暖心,还承载着对未来日子的美好祈愿。
腊八的由来众说纷纭。有一种说法是,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“腊日”,腊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终祭祀日。汉代之前,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,从南北朝开始,腊祭被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,因此有了腊八节。
腊的本义是“干肉”,东汉应劭所著《风俗通义》中说:“腊者,猎也,言田猎取禽兽,以祭祀其先祖也。”或曰:“腊者,接也,新东京风俗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。”意思是腊月是新旧交替的时候,人们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。
雍正帝祭先农坛图(局部)
另有说法则是与佛教有关。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净饭王的儿子,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,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,舍弃王位,出家修道。初无收获,后经六年苦行,于腊月八日,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。
在这六年苦行中,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。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,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。“腊八”就成了“佛祖成道纪念日”。“腊八”则成为了佛教的盛大节日。各地佛寺作浴佛会,举行诵经,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,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,用香谷、果实等煮粥供佛,称为腊八粥。
迦毗罗卫国的王宫遗址
●由徐珂编纂《清稗类钞》中明确提到:
“腊八粥始于宋,十二月初八日,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,人家亦仿行之。”
由此可见,腊八粥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,且最初是由东京(此处的东京指今日的河南开封)的各大寺院开始熬制的,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。
● 北宋孟元老所著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又详细描绘了开封都城十二月初八日的风俗。
“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,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。”
也就是在节日当天,街巷中会有僧尼作队念佛,以盆器盛粥供佛,并把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。
● 明代沈榜所著的《宛署杂记》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宛平县的岁时风物。书中提到:
“十二月造腊八粥,宛俗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,杂五谷米并诸果,煮为粥,相馈遗。”
这表明在明代,腊八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节日习俗,并且人们会互相馈赠腊八粥以表达情谊。
清明上河图(局部)
●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的《燕京岁时记》则详细记载了北京地区的岁时风物。书中对腊八粥的制作方法和食材亦有详细的描述:
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江豆、去皮枣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,以作点染。”
这段描述不仅列出了进阶版腊八粥的主要食材,还提到了粥的装饰和点缀,更反映出了清代腊八粥的讲究和丰盛。
腊八粥的配料和口味丰富多样,同样映射着古代农耕文化的特点。在农耕社会中,人们依赖土地和农作物为生,因此对农作物的丰收和富足有着深切的期盼日本全套。
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、六谷和百谷。按照一般的说法,五谷是稷、黍、麦、菽、麻;六谷是稻、稷、黍、麦、菽、麻。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东京风俗了一种稻,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,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。(五谷还有别的说法,例如《孟子·文公上》“树艺五谷”,赵岐注:“五谷为稻黍稷麦救。”六谷也有别的说法,这里不列举。)至于百谷,不是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,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。
稷是小米,又叫谷子。(有人说稷和黍是一类,黍的籽粒黄色,有黏性;稷的籽粒白色,没有黏性。)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。古人以稷代表谷神社神(土神)合称为社稷,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。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。
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,又叫黄米。《诗经》里常见黍稷连称,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。上古时代,黍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粮食,所以《论语·微子》说:“杀鸡为黍而食之。”麦有大麦小麦之分。古代大麦叫麰,又名来牟。菽就是豆。上古只称菽,汉以后叫豆。麻指大麻子,古代也供食用,后世还有吃麻粥的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“九月叔苴”,苴就是麻子。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,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,那是指大麻的纤维。谷是百谷的总称。禾本来专指稷,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。粟本来是禾黍的籽粒,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。梁是稷的良种。古人常以稻粱并称,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;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称,认为是精美的膳食。
选自后浪传统文化编辑部出版图书《古代文化常识》
以此可见,腊八粥中选用的谷物和豆类等食材,都是农耕社会中常见的农作物。这些谷物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,常用于祭祀和祈福活动中。在腊八粥中加入这些谷物,不仅是为了增加粥的口感和营养价值,更是为了表达一种敬意和祈福。
在现代社会中,腊八粥则已然成为了一个广受欢迎的传统节日食品。许多家庭会在腊八节这一天聚在一起共同熬制腊八粥,享受家庭团圆的温馨时光。它的制作技艺和食材选择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,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。但无论如何变化,腊八粥也依旧研习着过往的传统,用谷物、种子传递着一份香甜和温暖,表达着人对丰收和富足的深切期盼。
十二月月图·腊月(局部)
除了传承下来的饮食外,历史上也有不少文人墨客甚至帝王,留下了有关腊八节的诗词佳作。如,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《腊日》
腊日常年暖尚遥,今年腊日冻全消。
侵凌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
纵酒欲谋良夜醉,还家初散紫宸朝。
口脂面药随恩泽,翠管银罂下九霄。
又如著名的北宋文学家,书法家苏轼,曾作《南歌子 ·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》
卫霍元勋后,韦平外族贤。
吹笙只合在缑山。
閒驾䌽鸾归去、趁新年。
烘暖烧香阁,轻寒浴佛天。
他时一醉画堂前。
莫忘故人憔悴、老江边。
清朝乾隆、道光两帝也都曾作过与腊八节有关的诗,以示节日庆贺
腊八日雪
清·弘历(乾隆帝)
一夜同云布,凌晨散玉花。
最宜逢腊日,顿觉助年华。
麦垄从添润,梅村欲放葩。
所欣占岁稔,不为藉烹茶。
《腊八粥》
清·道光帝
一阳初夏中大吕,谷粟为粥和豆煮。
应时献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济众普。
盈几馨香细细浮,堆盘果蔬纷纷聚。
共尝佳品达沙门,沙门色相传莲炬。
童稚饱腹庆州平,还向街头击腊鼓。
这些诗词,不仅是对腊八节日氛围的生动描绘,更是历史文化的深情回响。从杜甫笔下的腊日解冻、春光初现,到苏轼与友人腊八相聚、共话往昔,再到清朝乾隆、道光皇帝对腊八节的重视与庆贺,每一首诗都承载着诗人对腊八节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,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中,熠熠生辉。
腊八粥的香甜,不仅暖身更暖心,它凝聚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与温暖,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日子的美好祈愿。而腊八节,作为农历年的尾声与新春的序曲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。
腊八节至,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里,祝每一位读者朋友们身体健康,腊八节快乐!
原标题:《终于腊八了,过年的心蠢蠢欲动》
阅读原文